共工新闻社肯尼亚4月21日电(记者龚全元)2016年9月6日,我乘着航班跨越万里,踏上了这片神秘而壮丽的东非大地。从辽阔的草原到奔腾的海湾,从蜿蜒的铁轨到巍然矗立的桥梁,九年光阴转瞬即逝,而我的足迹也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在肯尼亚的岁月里,我先后投身于蒙内铁路、内马一期铁路、米轨新建与修复、蒙巴萨马库帕大桥等工程,见证了一条条钢铁巨龙穿越旷野,一座座桥梁横跨江河。我亲历了建设的艰辛,也感受着这片土地的奇迹,每一寸延展的轨道、每一座拔地而起的桥墩,都是岁月馈赠的勋章,更是拼搏与汗水凝聚的诗篇。

猴面包树——初识非洲神奇

2014年公司依托蒙内铁路项目进入肯尼亚市场,我来到肯尼亚的时候已经是蒙内铁路建设的中后期,也是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神奇的猴面包树。

在铁路沿线的广袤草原上随处可见身形巨大的猴面包树,它粗壮的树干上面长着瘦小的树冠,突兀的屹立在荒野之中,挺直的身躯略显斑驳,粗大的树干却显得很疏松,让人感觉这些树无可用之材。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猴面包树能够储存大量的水分在体内,当地人在旱季会在树干上打洞取水,获得水源;猴面包树的树叶、花、果实还可以食用,怪不得当地人民称它们为“生命之树”。

仙人掌树——见证施工艰辛

2017年,内马一期铁路建设提上日程,项目部先遣队开始进行项目前期考察,山路陡峭,地势险峻,东非大裂谷果然名不虚传。寻找工点靠的就是奥维地图里面的一个线路图,可是三号隧道出口位置没有手机信号,GPS在这里也发挥不了作用,只能多次往返、反复验证,最终确定了隧道的洞口大概位置。

那一刻,我才发现洞顶那棵孤独的树。它孤零零地矗立在洞口左侧的山巅上,如同一座天然的路标,静静地指示着隧道的坐标。在施工期间,当我首次攀上山顶,才真正看清,它竟是一株仙人掌。它出奇地巨大,伞状的树冠舒展如云,根植于贫瘠的岩石间,展现着顽强的生命力。从隧道的第一声轰鸣到铁轨铺设完成,它始终伫立不动,仿佛默默地见证着一切,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它坚韧地生长着,与工程人的辛劳相伴,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无论环境多么严苛,只要扎根,就能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红树林——打造绿色工程

红树林不是一棵树,而是一片树林,一片生长在海边常年浸水的树林。它的树干不算高大,不断分散的树杈给贫民窟的流浪汉提供了天然的住所,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就生活在这片红树林。

位于蒙巴萨海湾泻湖区的马库帕大桥,是项目部进军蒙巴萨区域、开辟现汇项目、从铁路市场转型公路领域的第一个工程。

2021年,蒙巴萨马库帕大桥建设正式启动,这座连接蒙巴萨岛与大陆的重要桥梁,不仅承载着通行的便利,更肩负着改善当地交通的历史使命。在施工过程中,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生长在桥梁附近的大片红树林。

红树林的根系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深深扎入海水与泥沙之中,在潮汐涨落之间顽强生长。由于施工需要,我们必须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作业。打桩、浇筑桥墩、架设梁板,每一个环节都面临技术与环保的双重考验。每日涨退的潮水,让施工难度陡增,海岸边茁壮成长的红树林,正如工程人不畏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如今,大桥已顺利通车,而桥旁的红树林依旧生机勃勃,它们见证了桥梁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也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希望。

无心之树——体会生命坚强

2022年,在马拉巴米轨修复项目,我见到了这颗无心之树,这棵树的生命力令人震撼。它的主干几乎被雷电劈成了两半,中央焦黑,内部空洞,仿佛曾经承受过一场剧烈的风暴。

然而,它并没有倒下,而是在断裂的枝干之间继续生长,依然抽出翠绿的枝叶,向天空伸展。周围的绿色植被衬托着它顽强的身姿,使它看起来像是经历过磨难但依旧屹立不倒的战士。提拔的身姿象征着大自然的坚韧,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持、重生和不屈服的故事。也正是这种坚持、坚守和坚韧,项目渡过了三年疫情的考验、挺过了项目缺乏的艰难期,每一位建设者面对挑战时展现出了坚定意志。

结束语

九年光阴,四棵树见证了我的旅程,它们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象征,映照着生命的成长、奋斗的姿态、守护的责任与不屈的信念。树木在风雨中扎根、挺立、绽放,我们也在时光的淬炼下磨砺前行。无论身处何方,我都愿如这四棵树一般,在风雨兼程中,扎根生长,以信念为根,以拼搏为枝,让生命之树昂然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