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肯尼亚4月21日电(记者龚全元)印度洋的季风掠过拉加道路项目部的板房屋顶,细沙在晨曦中织成金色薄纱。我驻足于项目营地大门前,目送施工车队载着晨光渐行渐远。这是我在海外度过的第十三个清明,营地周边新栽的绿树已吐露嫩芽,仿佛与万里之外江南的烟柳遥相呼应。这个在中华基因中铭刻千年的节气,此刻在遥远的异域和五小时时差中,激荡出别样情愫。
十五年前的清明,我初次踏出国门,在北非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旁绘制施工详图;十一年前,我奋战在印度尼西亚的港口与铁路旁;九年前,我抵达肯尼亚,加入了这个温暖的项目部大家庭。九年来扎根东非,曾经稚嫩的我已蜕变为成熟的工程人,项目部当年种下的芒果树也已硕果累累。我们这支队伍在“一带一路”的经纬线上,让铁路穿越裂谷、使长桥横跨江海,将东非交通动脉的蓝图一寸寸烙进现实。
论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作为海外一航人,清明之际难免思乡,但“游必有方”才是我们奔赴异国、扎根非洲的真实写照。我们不忘初心,坚守海外,为国家“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一步步丈量东非大地,用双手改造戈壁,将天堑化为通途。
清明的夜空格外澄澈,满天繁星中,肯尼亚同事好奇询问清明的含义,我指着闪烁的北斗星说道:“那是中国人仰望星空时的牵挂,也是脚踏大地时的担当。”远处施工车队陆续归来,灯光犹如跨越山海的应答。
营地灯火次第亮起,宛如撒在戈壁中的银河。此刻,国内正是春雨润物、茶尖初绽之时,而我们正以压路机的节奏,在东非大地谱写新的《山河行旅图》。期盼着拉加道路全线贯通之日,这条东非戈壁上的黑色缎带定将载着一航建设者的赤子之心,沿着“一带一路”的轨迹,通向所有魂牵梦萦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