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2日至23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举办未来峰会,约13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峰会通过的《未来契约》及其附件《全球数字契约》和《子孙后代宣言》,是联合国大家庭用最新国际共识书写的一份愿望清单,为和平与安全、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数字合作、人权、性别、青年和子孙后代以及全球治理转型等领域提供了行动指南。《未来契约》释放出什么新信号?来看专家解读。

李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所所长

《全球数字契约》(以下简称《契约》)的出台表明,历经多轮沟通协商,国际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就未来数字世界发展“愿景”达成基本共识。《契约》的看点有三:一是不变的“内核”。联合国框架在推进全球治理方面一直发挥多边主义平台的重要职责,尤其是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从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到未来峰会,其内核都是强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致力于构建开放、自由、安全、以人为本的世界。二是明确的“表态”。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国际社会各方对数字世界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担忧,《契约》本身的协商过程也充满了挑战,推出《契约》充分彰显了联合国在此方面的决心与态度。三是积极的“开端”。《契约》最初设想是为全球数字未来发展提供基本原则,从内容来看不止于此,它还致力于构建一个包容、负责的数字治理框架,适应了新技术应用快速发展的形势,反映世界各地利益攸关方的需求和优先事项。这无疑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契约》只是开始,后续仍需国际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唐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联合国未来峰会通过的《未来契约》面向科学、技术和创新带来的新机遇,面向全人类福祉,面向未来,彰显了各国对安全、和平、公正、平等、包容、可持续、繁荣的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强烈共识,发出了携手实现共同目标的行动令,体现了以下两个顺应潮流的基本理念。

一是坚持发展原则,共同发展始终是解决危机和挑战的根本方法。当前,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也为解决贫困、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巨大的惠益”。数字化转型更是人类向智能文明进阶的必经之道,全球南方国家更是渴望国际社会在弥合数字鸿沟、共享数字成果上拿出切实方案,只有实现真正的开放公平和普惠包容,才能避免“赢者通吃”和“数字殖民地”。二是树立新安全观,为确保高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解决新的威胁需要新的治理体系。确保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安全、可靠,需要从技术、政策、法律和社会等各层面综合考虑,创新监管机制,引导技术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团结合作是应对数字挑战,构建数字未来的必要途径。《未来契约》高举多边主义旗帜,重建信任,为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数字未来奠定了基础。 

鲁传颖

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全球数字契约》目标之五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造福人类”,这一部分内容较为综合全面,提出联合国关于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设想和安排。联合国作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探索制定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不仅有助于提升治理的成效,还能避免治理机制碎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联合国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技术与人类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体系。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原则、规范、规则、法律、法规,实现人工智能技术既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又能保证其安全可信且符合人类伦理要求,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推动全球合作与共识以及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平性与透明度至关重要。

吴沈括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随着全球性问题和威胁的日益加剧,有效的全球合作对人类生存发展愈发重要,国际社会需要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以应对人类的共同考验。今年的未来峰会重申《联合国宪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及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构建更加有效、包容的多边主义,为世界重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接轨提供契机。峰会通过了最终版《未来契约》(以下简称《契约》),呼吁各国采取共同行动,谋求集体的共同福祉,履行实现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的重要承诺。

《契约》及其各项附件是联合国直面当下多边主义危机和全球治理挑战,努力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尝试,它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梳理和提炼了构筑全球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应当共同应对、妥善处置的各项主要时代议题,并就此系统提出了应当维护的各项基本价值以及可构建的发展路线图,彰显了平等共治、公私协作等可持续全球治理的时代精神。《契约》的整体目标包括重申《联合国宪章》、重振多边主义、推动履行现有承诺、商定应对新挑战的解决方案和恢复信任。此次联合国未来峰会及其《契约》呼吁所有人参与其中,各国政府承担应有责任,在国际社会中履行其承诺,共同塑造未来的美好世界。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