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共工日报副刊8月15日电(蔚楠)2024年6月下旬,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大典评审委员会主持的中国非遗传统文化传承大师授聘仪式在何氏浩生(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举行,祖传“何氏通络开结术”非遗传承人何银萍女士获北京首位国家级非遗传统文化传承大师称号。出席授证仪式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ISC2000标准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大典评审委员会主任总编辑赫安峰教授、副主任兼副总编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身健康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俊良、副主任兼副总编国家中医药局适宜办副主任贺治明。出席授证仪式的评审委员会专家有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徐建国大使、亚非妇女发展与权益保障促进会会长赵美玲、外交部干部司原司长刘玉和大使,一行参观考察了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何氏通络开结术代表性传承人总部,为《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大典》入典的非遗传统文化传承大师何银萍举行了授证仪式,并进行了座谈;何银萍院长详细汇报了研究院的发展历史、部分治愈疑难案例、社会公益活动的贡献情况。

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大典评审委员会主任、总编辑赫安峰教授为获得国家级中国非遗传统文化传承大师(8级)称号“何氏通络开结术”非遗传承人何银萍女士颁发证书。

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国家战略,发扬光大中医药、民族医药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借鉴文化传承人的智慧,汲取先进理念,针对中医药传承文化市场缺失规范性、实用性等情况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ISC2000标准评审委员会2024年4月16日ISC标评〔2024〕1号文件批准,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大典》(以下简称《大典》)编审委员会,评审汇编中医药中国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复兴,是民族传承的基本路径,其中与中医药文化的复兴关系尤为密切。中医药自古都是教育、医疗不分家,都属于文化属性,而且都是“慈济善业”、教化大众的功能为主;凸显“文化”就是突破当下大众认知的桎梏,回归本位是文化传承的属性。评审委员会结合国家非遗项目,经过评审精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人入选《大典》。《大典》是历史记载见证,是弘扬中国传统中医药、民族医药的文化符号,无论是编审人员还是入选成员,都将给后代留下永久记忆档案。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大典评审委员会以非遗文化传承内容引导,积极推动“三百文化工程”,宣传百位非遗传承文化大师、支持百个名大师工作室、塑造百个非遗文化传承品牌,树立良好口碑,同时利用自身丰富的运营经验,构建多元化渠道,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将数字化、区块链和文化IP相结合,形成三级火箭运行模式,更为灵动有趣,具有强粘性,形成强大的中医药传承文化品牌营销渠道。

副主任、副总编张俊良、贺治明给通络机器人发明人、获得“通络治疗”省级传统工艺大师(6级)何银萍女士颁发授证书。

非遗传承人代表何银萍,名中医,何氏通络开结术第六代传承人,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氏浩生(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四届妇女代表,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常委,海淀区妇联副主席(兼),北京市海淀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

踏入北京轩辕国医堂大堂,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医馆。飞檐翘角,斗拱精致,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古典韵味。大堂内,红木家具摆放得井井有条,古典屏风上的山水画更增添了几分雅致。墙面上的中医典籍展示墙,仿佛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卷,让人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徐建国大使、亚非妇女发展与权益保障促进会会长赵美玲、外交部干部司原司长刘玉和大使,共同参加授证仪式。

让人倍感惊喜的是,在这古朴端庄的环境中,却呈现出现代科技智能的治疗手段。在诊室内,一位患者将手心的劳宫穴对准检测仪的磁波感应区,系统迅速读取其全身经络信息并传输到电脑中,很快给出诊断结果和建议。

专家们现场观摩了一个治疗案例。何氏通络开结术运用拍、拨、点、刮、推、揉等整脊疗法打开导致患者疼痛的筋结,仔细看去,患者的手背上青筋暴出,骨节分明,从指头到掌心布满了老茧。“看,现在淤堵的‘结’散开了。这些结节就像马路上的石头,通络开结即运用技术手法疏通身体经络的瘀结,把‘石头’搬走,从而使气血运行畅通;加之人体拥有自愈能力,疼痛自然就解除了。”何银萍院长指着一位患者为专家们进行现场介绍。

2017年,“何氏通络开结术”被评定为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这份荣誉,何银萍很谦虚表示“都是靠老祖宗吃饭”。在她看来,这份荣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如何打破外界对中医的误解,如何让这份技艺传承下去。

外交部干部司原司长刘玉和大使给何银萍女士赠送创作的美术作品,表示祝贺。

“一边是传承,一边是求新”走上中医之路,是“自然而然”。尚在年少之际,何银萍便泡在中医典籍里,捧着一本《黄帝内经》研读。16岁时,她已能随师出诊。这样纯粹的痴迷和热爱,也催生出了何银萍对中医近乎虔诚的态度。独立行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何银萍都在思考,如何将何氏祖传技艺与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把古老的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赋予这个时代新的价值,是我作为传承人的任务。2017年9月,我带领团队跟海淀区的高科技团队合作,让传统的中医技术插上高科技的翅膀——现在我们的艾灸和拔罐都有了辅助的高科技仪器‘何氏易筋通经脉仪’。”研制出高科技辅助仪器之时,是她将中医和科技结合的开始,也是她奔赴“下半生使命”的“上山”。“这种创新AI智能罐疗仪器工作机理和传统罐疗一样,可以一次同时定位8个穴位,包括大椎穴、天宗穴(双穴)、至阳穴等,使用这套新设备可以在短短10分钟内全部打通后背的5条经络,同时放射到两条胆经,达到‘5+2’的效果”,何银萍说。

传统技术和科技的结合使医生的工作效率和治疗效果提升,这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一种积极探索。

当好非遗传承“守艺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对何银萍来说,传承弘扬“何氏通络开结术”就是自己的责任。“何氏技艺虽然是祖先传下来的,但这门技艺属于中国,更属于中国人民。我有责任更有使命把这门技艺传承好、发扬好,变家传为国宝。我希望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帮助到更多病患,不仅普济中国,更能广济世界。”不同场合,何银萍都发出过这样的愿景。

作为北京市政协非遗传承委员工作室召集人,如何让中医非遗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是何银萍念兹在兹的“心头事”。

义诊脚步遍及黔西南、新疆和田、内蒙古、河北等偏远地区,组织带领巾帼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公益科普”、“科普公益小课堂”、“科普公益行”等线上线下活动1600余场……“一直在路上”是何银萍履职尽责的真实写照,也是她瞄准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的着力点,发挥政协委员价值作用的使命担当。“在我看来,这些活动能够帮助更多患者和群众提高健康认识,使公众更多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更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点事。”

正如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著名文化学者楼宇烈所言:“中医的根本精神不仅与中国文化完全一致,而且最充分、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理念,不仅能唤醒国人的文化认同,而且还能重塑国人的文化自信。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复兴必将有赖于中医的全面复兴,中国的复兴之路必将是中医的复兴路”。

撰稿人:赫安峰教授,资深画家、诗人、国家级非遗艺术大师;文物鉴定专家;资深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乡村振兴战略专家;影视制片人;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大典评审委员会主任、总编辑;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文联现代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ISC2000标准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评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文化艺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版权登记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委员;法国国家抽象艺术高等研究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美术院画家;中国广播电视制片委员会制片人;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身健康科学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