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肯尼亚的旷野,风沙如常,晨曦初露之时,施工现场尚未喧嚣。在这个平凡的清晨,一个熟悉的身影已悄然穿梭在轨道边、基坑旁、钢筋林立的模板之间。他肩挎安全巡检包,目光如炬,神情专注,像是在守护什么。这个人,叫Tom。
他不是工程师,也不是管理干部,而是一名普通的属地安全员。但在中方同事和本地工友眼里,他是一盏不灭的安全灯,一位用双脚丈量工地、用行动守护生命的守夜人。
初来乍到:从“被提醒者”到“提醒他人”
时间回到2017年,NM铁路建设拉开序幕时,Tom刚加入项目部,那年他刚二十多岁。彼时的他对铁路施工一无所知,对安全管理更是陌生,只是因为“想找一份稳定工作”,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入了项目部。
第一天,他就因为未按要求穿戴防护装备被中方安全员当场“点名”,尴尬地低头站在烈日下听训。那一刻,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冲击,却也由此种下了改变的种子。
“为什么他们要求那么严格?”他问翻译。
“因为安全不是儿戏。你的安全,就是家人的牵挂。”
这句话Tom记了很久。从那以后,他不再把安全视为约束,而是当作责任。他开始主动学习,记规范、背流程,哪怕一句中文术语要翻来覆去问十遍,也不肯含糊。
历练中成长:一个人的“安全课堂”
Tom的变化是缓慢却坚定的。他从协助张贴警示标志、检查电缆摆放起步,到后来参与编写属地员工安全教育课件。他习惯拿着一张工地平面图,逐一标记出风险点;他用红笔圈出所有事故案例,像学生备考那样翻来覆去地记;每一位新员工进场,他都亲自带去体验式讲解,指着脚下的钢筋说:“如果你不小心,这地方就不是施工现场,而是危险地带。”
一次巡查中,他发现作业区的脚手架连接处存在松动。他没有选择“大喊一通”,而是蹲下身,一边示范如何加固,一边解释为何要重视。那位刚入职的年轻工人后来说:“Tom是第一个蹲下来教我‘为什么’的人。”
他开始喜欢这种“教”的过程,那不是命令,而是帮助。他说:“如果我多说一句,他少冒一次险,也许就能平安回家。”
风暴夜:挺身而出的那一刻
2024年雨季的一天傍晚,工地突遇强风暴。负责米轨修复作业的一组工人还未完全撤离,通讯一度中断。那一刻,施工人员短暂陷入慌乱,而Tom却没有丝毫犹豫。
“我熟悉那片区域,我去找他们。”
他套上雨衣,逆着风雨钻进工地。泥泞、积水、塌方的风险仿佛一夜间全部苏醒。一个小时后,他带着那组工人全数安全返回,衣服湿透,脸上却带着一如既往的冷静。
“我不能让他们一个人待在那里。我比谁都知道,那个地方,一点松懈就是事故。”
那晚,他的名字第一次登上了项目部的简报;那一周,他成了所有工友口中的“英雄”。但Tom却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比别人更早学会怕。安全员,首先得怕出事。”
2024年底,在项目部举行的年度评优表彰中,Tom被评为“优秀属地员工”。当主持人念出他的名字,全场掌声雷动。
有人说,Tom变了。他从一个懵懂青年,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安全骨干;从被提醒的人,成了提醒他人的那盏灯。但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其实一直没变。他还是那个穿着反光背心、一大早就出门巡查的Tom;还是那个在午休时间默默打印安全提示贴纸的Tom。
只不过,他学会了怎样在平凡中体现专业,在细节中体现价值。
“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迹,只是每天都把工地当作自己的责任地,把每位工友当作自己的兄弟。”他说这话时,阳光正洒在他肩膀上,那身被洗得略显褪色的工作服,在光下却像盔甲一样闪着光。
在工地的公告栏,贴着“今日安全之星”的名单。而在最上方,挂着一张泛黄的照片——Tom蹲在工地一角,身后是正缓缓铺设的铁轨,手里举着一块写着 “Safety First” 的小黑板。
他守着这块黑板,也守着一群人的平安。而这,就是他不凡的地方。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李雪婷